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

先別急著吃棉花糖


今天看了一本書:《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》。
整本書的主旨,就是要我們忍耐眼前唾手可得的享受,以求未來更大的報償。
裡面有一個不是以物質為中心的例子,給我很大的啟發。
故事大意是,父親請兒子下午五點準時到公司門口接他下班,並請兒子利用他上班的時間把車子開去修車廠修理,務必要在五點之前修好,前來接他。
車子被修好的時間是中午十二點,十七歲的兒子決定把車子開上街兜兜風。沒想到不小心進了電影院,連看了兩場電影!等到他想到父親正等著他去接時,已經六點多了!父親見了他沒有責罵他遲到的事,反而問他去哪裡了,讓父親很擔心。他沒敢說實話,謊稱是修車廠的工人修理得太慢了,剛剛才修好,殊不知父親五點下班沒有看到兒子來接,便已先打電話至修車廠問明狀況了!
面對遲到又說謊的兒子,父親心裡應該已經怒火中燒了吧!!
但是父親並沒有如多數人一般,對兒子進行說教、打罵、不給零用錢等等處罰。父親說:“兒子啊,你把車開回家吧!我想走路回去。”兒子十分驚訝,因為從家裡到公司的路有15公里遠(坐計程車大概要300塊錢喔)。父親接著說:“兒子啊,十七年的時間,都沒有辦法讓你信任我,我想我一定是個很差勁的老爸。我要慢慢走回家,一路好好想想,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。我也要請你原諒我這個差勁的老爸。”什麼跟什麼,明明是兒子不對,為什麼是父親向兒子請罪??
原來,如果依著自己的怒氣,對兒子立即加以處罰,那是一件很簡單的事,也就是書中所謂的棉花糖。那麼兒子立刻就得到應得的處罰,心中的愧疚也就解除了,很快也就會忘了他幹了什麼好事,可以說是不可能記取什麼教訓。
而那位了不起的父親,藉由自己走路回家的方式,會讓兒子了解到事態的嚴重性。同時因為兒子當然不敢真的自己開車回家,就開車跟在老爸後面,一路哀求老爸上車,父親都拒絕。當他們父子半夜十一點半到家時,我想兒子足足花了將近五個小時在哀求父親上車,並且將會有連續好幾天,都很懊悔自己做了這樣對不起父親的好事,對他會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,日後不但會守時守信,也不會再對父親說謊了。
做父母的,難免碰到子女犯錯。如果能有這位父親的大智慧,那麼就不需要破壞自己溫文儒雅的紳士形象,來破口大罵或拳打腳踢。事實上父親也可以默默地上車,以沉默來表達自己的憤怒。但是這樣或許可以達到讓兒子自我反省的目的,也不必破了自己的修養,但是卻無法讓兒子由衷感佩父親。
子女小時候,我們可以用《一公分的輸贏》裡建議的日本式的說教(就是蹲下來與孩子同高,跟孩子反覆地解釋為什麼不能那麼做。不動怒,不動粗,只是極富耐心地再三闡釋,直到孩子能夠複頌,能夠理解為止),來灌輸孩子明確的是非觀與做人做事的道理;但是等到孩子長大,會對說教感到厭煩的時候,就要改用讓孩子可以自我反省的方式。
其實與人相處也是一樣,破口大罵也許可以解決問題(老闆對待屬下),但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。
希望等到我自己作父母的時候,能拿出今天從《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》裡學到的智慧,來教育他們。

沒有留言: